中国所使用的农历月就是根据朔望月来进行确定的,由于朔望月并不是一个整日子,所以农历月又被分为了大小月。
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一个大月加上一个小月,正好是月球绕行地球两周,也就是两个朔望月。在一个朔望月之中,月亮会经历8次不同的形状变化。当月球位于地球与太阳之间时,太阳光完全被月球所阻挡,月球面对地球的一面完全处于黑暗之中,此时在地球上只凭肉眼,夜晚几乎是没有办法看到月亮的,这种形态的月亮就被称为“朔月”。
之后,随着月球位置的变化,我们在夜晚可以看见一道弯弯的月牙了,这种形态的月亮就被称为“眉月”。
又过了几天,月牙逐渐丰盈,终于我们可以看到半个月亮了,此时的月亮形态就被称为“上弦月”。再往后,月亮变得更大了,大概达到了满月的四分之三,此时的月亮就被称为“盈凸月”。在14.75天之后,月球终于来到了太阳与地球连线的延长线上,满月随之出现了,此时的月亮就被称为“望月”。
望月之后,月亮开始因为月球的运动而再次亏减,再次呈现盈凸月的形态,不过此时称为“亏凸月”。
之后再次出现的半个月亮称为“下弦月”,随后再次亏减为一个弯弯的月牙,称为“残月”,最后月球再次来到太阳与地球的正中间,变得不可见,重归朔月,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朔望月周期。由此可见,望月就是月亮最圆的时候,也就是朔月之后的14.75天。然而农历月虽然是根据朔望月确立的,但并不与朔望月完全重叠,无论是30天的大月,还是29天的小月,都不能保证十五就一定是望月。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望月不仅可能出现在农历十五,也可能出现在农历十六,甚至还可能是农历十四或农历十七。
由此可见,说十六的月亮一定比十五圆,是不对的,具体哪天的月亮更圆,要看哪天正好是望月。既然如此,为什么又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之说呢?其实,这句话的本意在流传的过程中被错误理解了,这句话真正的意思应该是:“农历十五和农历十六的月亮圆”,而不是“农历十六的月亮比农历十五圆”。其实在流传过程中被错误理解的俗语还有很多,比如正月剪头为“思旧”,结果给传成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结果让天下的舅舅在正月里平白多出了一件需要担心的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