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那些屈辱的经历小侠出生在中原,也成长在中原,天生一个河南人。话说我的同学和同乡也认识了不少,大多数都是在外求学的河南子弟。这波人天南海北哪里都有,然而回乡聚会,大家共同反应的却是同一个问题:河南人的名声太差,在外备受歧视。这样的歧视可不是开玩笑,而是分分钟就会发生在生活中的事件。比如说,小侠在家乡学了点太极拳,刚来北京的时候常去公园练一练。有一次小侠碰到一个丰神秀姿、仙风道骨的老先生,太极拳打得忒棒,一招一式刚劲有力。小侠忍不住上去跟他比划了一会,互相学习了几招。可是打完了拳坐下来闲聊,老先生首先就问我籍贯;小侠说自己是河南人,老先生立马就变了颜色:“河南人都是农民工!骗子!小偷!我家的小 保姆就是小偷!偷了我们家的钱逃跑了!”气得小侠是扭头就走!您想想,我这刚刚还跟你切磋功夫呢您掉过头来就骂人!况且老先生您想想,您打这太极拳,是不是还是河南人发明的!外地人对河南人的歧视,大约与如下几个负面的关键词紧密相连:骗子,小偷,犯罪,脏,穷。最突出的是骗子,不过还好没有懒。而且,这种坏名声是全国性的。其实哪个省份没有一点负面形象,可是坏到像河南这样受到全国的指责的省份,还真就没第二个了。
为什么河南人最受歧视?作为一个省份,河南差吗?对河南人的差评与河南省有关吗?评价一个省份往往要从几个方面来说:政治,经济和文化。河南本省在这三方面表现都可圈可点。政治上,河南位处中原,地接东南西北,能对全国局势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河南也稳定地向高层输出精英人才,并不缺乏政治实力;经济上,河南是中国最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之一,郑州还是亚洲最大的铁路枢纽;文化更是没得说。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此处的文化土壤之深厚远超别处。单论文学,以二月河、刘青云为代表的河南作家群在中国文坛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若说总体实力和发展水平,河南不能和占有天时地利的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但是在中部省份中,河南已经非常不错了。河南人发展本省的成就并不小。白人歧视黑人因为后者无能进行自我管理,而对河南人的歧视显然不能与之类比。二、人口规模这种歧视与河南的人口规模有关。在重庆脱离了四川之后,河南成为了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有1.06亿人。这相当于欧洲总人口的5分之一。而欧洲的总面积和中国相当。 发展水平上河南更不能与欧洲相比。省内最大的工业城市郑州只有数百万人口;而成规模的工业城市数量也不多。整体上,河南的工业化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其大部分人口还是农村人口。河南的耕地数量能保证这些人的生存,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为什么河南人最受歧视?所以,河南穷。具体来说,河南农村的农民真的很穷,而且数量庞大。一句话,河南产生了巨量的农民工。他们没有财富没有技能,属于纯粹的无产阶级。其实仔细分析可以发现,“骗子,小偷,犯罪,脏,穷”这几个关键词,其核心是穷。试问如果富裕的话,谁会去犯罪?谁会故意不保持卫生?而外地人提起河南人的时候也常常将“农民工”放在第一位,其他所有印象都派生于此。在现代社会,并不是不存在阶级和种族,但是阶级歧视和种族歧视越来越成为一种公认的政治不正确。地域歧视的危害性相比之下就小得多,因而成为一种合适的情绪宣泄出口。英国人之调侃波兰人,德国人之歧视土耳其人,莫不如此。在中国,阶级歧视和种族歧视属于违宪行为:阶级歧视动摇共产党的立党之基,而种族歧视将会直接导致本国的分裂。所以,这两种歧视得到了最为严厉的禁止。于是地域歧视作为出口的作用更加明显。当较高阶级的人(通常来说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士)想要表达对他手底下农民工的厌恶的时候,他会说“xx地方的人真是差,有着种种毛病”。这个意义上来说,河南和广西、贵州等农民工输出大省一样;所谓的地域歧视,不过是一种变相的阶级歧视。不过这还不能解释为什么河南人有着全国性而且还特别恶劣的坏名声。一定还有区别于别的省份的特殊因素。三、地理区位河南是中部省份的代表,是最中部的中部省份。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文化属性,还是地理位置,都是最为典型的中部省份。当考虑河南的问题的时候,应该牢记这点。
为什么河南人最受歧视?河南自古就以中原自居,意即世界的中部。与中国人大致的南方北方的划分相反,河南人并没有自身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的身份认同,他们倾向于认同自身为“中原人”。反观省内的文化属性,也是相当割裂:豫北之地,流行河北梆子,豪迈不下于燕赵;自信阳以南,又自古都是楚地。而作为中华文明之正朔,河南人又是中国人身份认同最为强烈的地区没有之一。安徽人爱去上海,湖南湖北可能更倾向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而河北人一心向着北京。对于河南人来说,去京津唐、珠三角还是长三角都是可认同的选择,三个选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这种选择上的同质性,不仅是因为其与三地的地理距离没有明显的差距决定的,也是由于它在文化上非南非北、非东非西的认同感决定的。所以,中国的三个主要的发达地区,都有着数量庞大的河南务工者。考虑到河南本身庞大的人口基数,其在各地的存在感甚至要比临近省份的务工者还要强烈。这种全方向上的流动趋势,大概是河南人名声遍及全国的根本性原因。然而,河南人独特的文化认同也使得它在任何地方都是异类。在北京河南人被视为近似南人;在江浙沪,河南人被视作江南的闯入者;而在珠三角地带,河南人更是被当做彻头彻尾的北人。与临近省市相比,河南人在哪个地方都显得更加隔阂,因而也更加像“外地人”,最后乃至成为“外地人”的代表类型。而在发达地区人民心目中,“外地人”与“务工者(农民工)”几乎是同义词。这其中的原因,就像80、90年代的香港影视作品在表现大陆“表叔”的时候,总是将其设定为山东口音。尽管所有人都知道,逃往香港的大陆人大多数曾是闽粤两省的居民。更糟糕的是,这种名声是在三地都存在的。任何一种认识,取得了如此广泛的认同,其取得合法性也几乎是必然的了。河南人越发坐实了“农民工”的名声,也就集中承担了全国农民工阶层所要负担的所有窘迫,罪恶和愤怒。这是成为众矢之的所要付出的代价。四、文明的生命力为什么河南人最受歧视?
小侠前述的分析,似乎是在为河南人做辩解,似乎河南人之受歧视,是无妄之灾。其实也不尽然。汤因比在其名著《历史研究》中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文明的中心区域最终都会被文明的边疆所征服,并最后论文新文明的边疆。他的这个论断是从西方历史中得出来的。比如说古代文明主要是两河与埃及,而其边疆是希腊,后来希腊崛起,古代文明就衰落成了希腊化时代的边疆。而希腊的后继者是罗马,罗马的崛起使得希腊再次成为边疆。那么之后呢?之后西方文明的中心从半岛转移到了大陆的西部,西欧崛起,而罗马就成为了边疆。汤因比在书中认为,西方文明又在经历着一次文明中心与边疆的变迁,即,美国即将成为西方文明的中心,而西欧即将沦为边疆。不得不说,汤因比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那么这个模式套到东方也是合理的。不说中国,印度不是也经历了一次从印度河流域到恒河流域的转变吗?相似的,中国也经历了一次从长江流域到黄河流域的转变。更加具体些,中华文明的中心最早在河南是没有错的。然后就经历了一次从河南迁出,而到山陕地区的历程。然后就是继续北移,文明中心又到了燕赵之地,最后又到了江南。好了,河南作为文明的起源,其实情况是最惨的, 那意思就是说,它已经是文明的边疆的边疆的边疆了。看看现在的希腊,你就可以理解我说的意思。曾经有过辉煌岁月的爱琴海周边的人们,现在却被人们轻蔑地成为“希腊猪”,想必苏格拉底听到了会痛心疾首吧!或许一个地方确实有所谓气运这种东西,也可以称之为生命力。而文明就是一种吞噬生命力的怪兽,它会耗尽一个地方的人才、资源和环境之后扬长而去,留下满目疮痍。所以文明一直都在,但是某一地区的文明却会经历高峰和低谷,而河南的文明高峰来得太早了,余下的日子里就只能不断地处于慢速下滑中。而这其中的道德败坏,文化衰退和经济的惫懒,都不过是那种“离开了文明中心”的表现。所以,身为河南人,谁也不能怪罪,若要怪罪起来,怕是会把所有人都得罪。于我而言,认真学习,努力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怕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我跑得比谁都快,跑出了家乡。家乡,永远只能是背影,再也回不去了。为什么河南人最受歧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