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子游戏容易上瘾?每天玩6小时以上很可能上瘾了!

为什么电子游戏容易上瘾?每天玩6小时以上很可能上瘾了!

玩游戏,比其他爱好更易成瘾

游戏让人欲罢不能,有套路

1,设置一个个“关卡”“对战”“级别”,人们每次成功通关、在对战中取得胜利,或者达到某些级别,都能获得各种各样的奖励;

2,游戏每个关卡、对战的时间通常不会太长,短则三两分钟,长的也不到半小时。

这在本质上,是刺激大脑持续地释放出大量多巴胺。这是一种能够使人感到幸福的化学物质,会让人获得成就感、感到开心。

平常人们踢足球、打羽毛球,大脑也会产生多巴胺,使人感到快乐。但毕竟,这些爱好的“反馈周期”太长、“反馈力度”太小——踢两三个小时足球,可能只赢一场,还可能什么奖品都没得到。

所以,相较之下,电子游戏给人的愉悦体验更为密集、强烈,更容易促使人再次去玩游戏,寻求同样的刺激。专业上称之为“正性强化”。

同时,如果过于习惯游戏带来的高度愉悦感,当停止游戏后,人就倍感失落、悲伤,格外渴望玩游戏,重新快乐起来。专业上称之为“负性强化”

久而久之,花在游戏上的时间越来越多,就变成游戏成瘾了。

链接:电竞选手,个个都是“病人”?

电竞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不少人以打游戏为生。

“这其中有一部分人,其实也是游戏成瘾者。”周伯荣主任说,不过,专业的电竞选手并非更易出现游戏成瘾。

因为选手需要进行规范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并不是一味地得到愉悦感,而要面临严峻的竞争压力。

游戏带来的,不全是坏影响

不过,家长也无须一看到孩子玩游戏,就立马制止。

国际上,有两大权威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一是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二是美国精神疾病协会的《精神障碍与统计手册》(DSM)。前者将游戏成瘾纳入精神障碍,后者则持观望态度。

为何意见不统一?

因为游戏存在有益的一面。有研究表明,游戏对于提高注意力、视觉认知能力、阅读能力,或有一定的帮助。

有些青少年出现游戏成瘾,根本原因是亲子关系失调,游戏不过是“背锅侠”。

如果家长一味禁止孩子玩游戏,不去反思自己的育儿方法,那无异于本末倒置。

目前,有24名学者联名发表文章,反对将游戏成瘾纳入精神障碍。

他们担心的一点是,这将使一些健康的游戏爱好者遭到“误伤”,并使家长和孩子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张。

每天玩6小时以上,很可能上瘾了

该怎么判定,孩子是单纯的喜欢玩游戏,还是游戏成瘾?

周伯荣主任表示,连续每天玩游戏6小时以上的,可以肯定是游戏成瘾了;单独某一天玩超过6小时,则为疑似成瘾。

轻度的游戏成瘾,可能表现为情绪波动、睡眠影响。一旦不能玩游戏,整个人就会非常焦躁不安、容易发脾气,觉得孤独。

重度游戏成瘾,则会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玩起来废寝忘食,将学习、工作、社交、娱乐都抛在一边,不玩游戏就难以忍受。

要给孩子“戒网”,最好找专业的精神科医生。临床上对于游戏成瘾的患者,会采取药物、物理、心理等手段综合治疗方案。同时,家长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也必不可少。

12岁以下的孩子,要特别关注

“年纪越小,就越容易游戏成瘾,特别是12岁以下的孩子。”周伯荣主任说,他就接诊过不少这样的网瘾少年。

从生理方面来说,未成年人的大脑细胞和抑制性神经元还未发育成熟,还处在感性认识为主的阶段,对游戏缺乏比较理性的认识,自我控制能力也较弱。

从心理方面来说,未成年人的心理成熟度不够,比较容易受到游戏的诱惑。

周伯荣主任还认为,是否容易成瘾,和基因也有一定的关系。“有的人天生就比较感性,有的人从小就比较理性。”

链接:玩游戏丢了命,不止一例了

除了成瘾以外,电子游戏还有一些危害,不能不防。

此前,一名20岁的游戏主播,因为长时间通宵直播玩游戏,过度劳累而猝死。广州一名29岁的小伙子,通宵两天熬夜玩手机游戏,最终导致了四肢瘫痪。

周伯荣主任表示,长时间熬夜玩游戏,身体处于亢奋的状态,会导致心脏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从而增加了心脏性猝死的风险。

此外,“网络成瘾的人,容易走上吸毒的道路。”周伯荣说,这是多年的临床见闻告诉他的。游戏玩多了会麻木,就会促使人会寻求更强烈的刺激,比如毒品。

(文/转载自《家庭医生》杂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推荐